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我院承办的第十九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专题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0-11-03

1-wenzh.png

2020年10月31日,第十九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学术会议(专题会议)在中关村药谷生物产业研究院举行。这次会议由我院资深教授王缉慈担任总召集人,由中国产业集群研究协调组、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并得到北京市大兴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的支持。151amjs澳金沙门作为会议承办方之一,与中关村药谷生物产业研究院、北京元兴高科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此次会议。会议聚焦生物医药产业,从培育创新体系、服务公众健康着眼,探索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新方向。

我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曹广忠教授、王缉慈教授、大兴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蓓蓓等专家领导出席本次会议。

2-wenzh.png

曹广忠教授致辞

曹广忠教授代表151amjs澳金沙门做大会致辞。他指出,“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会议是跨学科的会议,每届会议都得到政府、企业及学术界专家的广泛支持。今后,151amjs澳金沙门也希望继续与国内同行展开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3-wenzh.jpg

杨蓓蓓副区长致辞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蓓蓓在致辞中指出,目前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式合力发展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广大生物医药产业的从业者能够汲取各位专家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努力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出贡献。

 

本次会议以“跨越分隔 重塑纽带——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探索”为主题,设置了主旨报告、专家点评、线上互动、圆桌论坛等形式,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4-wenzh.jpg

王缉慈教授作主旨报告

会议总召集人王缉慈教授作主旨报告。她指出,中国基本走出新冠疫情的阴霾,凸显了中国医药和药械研发生产的优势,更彰显政府尊重医学科学和关注人民健康的决策理念。也应该看到,中国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此需要发展创新集群。王缉慈教授在报告中重申了创新集群的概念,介绍了世界各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强调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扎根于基础科学,依赖研究型大学、公共研究机构、大型药企和专注的生物技术公司等诸多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集聚的创新资源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王缉慈教授还重点介绍了莱茵河上游(法-德-瑞士)生物谷(BioValley)、丹麦-瑞典医谷(Medicon Valley)等生物医药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区域间合作和集群内部分工体系三方面,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升级提供借鉴经验。基于中国的国情,她建议进一步关注生物医药产业的地理分工和集聚态势,并提出从中国公共健康的发展目标出发,合理衡量产业集群的创新绩效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的关键问题。

 

专题一:国家/区域创新系统

5-wenzh.jpg

胡颖廉教授发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胡颖廉教授发表了题为《举国协同——中国新冠疫苗研发的制度优势》的专题报告。报告中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截至2020年10月19日,全世界共有198种新冠疫苗处于活跃研发状态,其中44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处于三期临床试验的10种疫苗中,中国占据了4种。随后重点阐释了中国新冠疫苗研发的制度优势。

6-wenzh.jpg

曾刚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的曾刚教授发表了题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现状与升级路径之管见》的报告。他介绍,放眼全球,生物医药发展势头强劲,全球各大医药巨头不断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回眸域内,生物医药在我国产业体系中地位上升,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呈现出增长态势,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投入与产出不断增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呈现如下三大优势:第一,实力雄厚。长三角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品牌亮丽,研发产出国内领先;第二,区域专业化分工初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重点培育的国内首批三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之一,江苏是全国重要的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心,浙江是全国化学原药生产大省,安徽医疗器械制造表现较好,长三角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以及宁波-杭州-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合肥为节点的产业带;第三,政府重视。上海市发布了《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江苏省出台了《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生物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安徽省拟定了《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方案》。为了促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曾刚教授建议:(1)应该重点突破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卡脖子”重点环节、关键技术;(2)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3)建立跨行政界线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4)建立发挥产业创新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作用的新机制。

7-wenzh.jpg

许伟攀博士发言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博士研究生许伟攀发表了题为《珠三角的创新森林》的报告。邻近是技术演化与创新的基本条件,是维系创新森林的主要内容。报告基于产品森林主题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采用2008-2019年专利数据,从技术关联、认知邻近、社会协同等维度探讨了珠江三角洲生物医药产业的特征。首先,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对比于其他集群,具有更强的空间集聚性。第二,从技术关联看,53%的生物医药的专利拥有两个以上分类号,说明创新主要来源于邻近知识的重组。第三,从认知邻近看,新生专利企业的知识特征与原有集群的知识特征相近,说明生物医药创新从原有的知识基础演化而来。广州已形成集群互联的认知邻近网络,深圳则处在不断衍生出新集群的阶段,佛山正在经历链状化知识向集群化的转变。第四,从社会协同看,广州形成了以高校为枢纽的创新网络,而深圳则形成了以企业为枢纽的创新网络。

 

专题二:城市创新网络

8-wenzh.jpg

段进军教授发言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教授段进军发表了题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报告。报告中介绍,生物医药产业是苏州工业园区三大新兴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2019年产值达900亿元,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中居于领先地位。园区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过1250家,其中外资医药医疗企业200余家,自主品牌生物医药企业1000多家,以外资制造、内资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国内集聚度最高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并重点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在生物医药领域建设专业性公共技术平台、打造产业联盟/协会、完善创业孵化环境、促进学术交流和提升投融资环境等方面的经验。

9-wenzh.jpg

包卿高级经济师发言

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江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级经济师、研究员包卿发表了题为《科创板企业网络与区域创新一体化探讨——以沪苏锡生物医药产业为例》的报告。报告中介绍,科创板企业的分布特征呈现高度集聚于一线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在行业上高度集聚于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产业。他介绍了科创板企业的分布特征,并以沪苏锡12家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小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生物医药产业这一资本和人才高度密集产业在沪苏锡之间是否形成了核心-边缘的分工格局,即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苏州和无锡。数据分析的初步结论是沪苏锡之间基本是扁平化的网络结构,国际化与区域一体化两者之间,国际化高的企业,区域一体化的连接水平高,跨区域整合的能力强。正是这种扁平网络化,决定了在沪苏锡之间没有出现中关村分园的合作模式。

10-wenzh.jpg

刘曙光教授发言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刘曙光教授发表了题为《青岛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化发展布局实证研究》的报告。生命健康产业是随着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时代到来兴起的新型复合产业体系,其空间集聚与展布具有其时代和空间地域特色。报告通过对比美国大波士顿地区生命科学走廊建设历史及进展,剖析休斯顿医疗服务密集型健康产业与航天、深海产业结合的个案,评价青岛生命健康产业布局集聚与分工格局,讨论市北区百洋医药共建国际大健康产业园核心区建设的平台化布局模式,探索产业互联网视角下医院管理、远程诊疗、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医药电商、智慧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等创新业态虚拟集聚与实体分布特征,为“十四五”及中长期建设生命健康产业综合体建设提供依据。

11-wenzh.jpg

梅丽霞副教授发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副教授梅丽霞发表了题为《后疫情背景下武汉医疗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的报告。她介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将武汉置于全球关注的风暴眼之中,对武汉的医疗管理体制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治理机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经历了以**制控制住国内疫情之后,武汉医疗体制和医疗产业集群的治理机制,有必要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经验总结,从“自上而下”的线性集权式,转型为“上下联动”的集群网络协调治理机制。

 

专题三:园区创新环境

12-wenzh.jpg

洪涤总监发言

保诺科技集团中国区运营负责人洪涤发表了题为《生物医药研发链发展和产业组织创新——以张江药谷为例》的报告。报告介绍,始建于1994年的张江药谷,作为上海市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最早开发的基地之一。这里是新药创制成果突出、CRO 服务活跃的标志性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并拥有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迅速增长,集聚了一大批世界级的科学家,智力和药企,加速世界级医药集群的形成。随着全球生物科技和基础医学领域的迅猛发展,使得生物医药企业面临一系列科技挑战。另一方面,生物医药企业也需要应对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和成本高等挑战。这促使新的独立的平台型研发创新组织CRO的出现,并改变了生物医药集群内部结构和生态。

CRO是张江药谷最早产生的新药研发组织之一,贯穿整个张江药谷的发展始终,完整的CRO体系是张江药谷生物医药发展的主要特色之一。CRO与生物技术公司,跨国公司中国研发中心,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了紧密的协作机制,为这些新药研发组织提供高质量,多平台,多形式的新药研发服务。有效地降低了各类新药研发组织的研发成本和风险,加快了新药研发的速度,提高了研发成功率。同时,这些新药研发组织也与CRO一起组成了张江新药研发集群的核心圈。在这个核心圈内,人才,资金,项目和知识能够自由有序流动。近些年来,张江的新药研发集群的核心圈出现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将促使张江的新药研发组织加大基础学科方面研究的投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而CRO也需要紧跟生物医药新科技的发展浪潮,为张江新药研发企业的新一轮发展提供全新的药物研发平台。

13-wenzh.jpg

汤敏超同学发言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学院ISCTE-IUL与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汤敏超发表了题为《生物科技产业集群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广州国际生物岛案例》的报告。报告从实践者视角,介绍广州国际生物岛案例。该项目自1999年谋划, 2000年获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并获正式命名"广州国际生物岛",但直到2010年底还是“零”招商。作为2010年10月组建的广州国际生物岛有限公司首任总经理,汤博士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实践探索,实现零的突破——成功引进了300多家生物医疗企业、60亿生物科技项目投资和过百亿配套投资,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93.5亿元。2020年,生物岛将力争实现园区总产值80亿元。广州生物岛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园区发展从“企业扎堆-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到建成与全球互联互通,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实现翻天覆地的改变。给地方政府和高新区,尤其是生物科技和健康产业园区运营管理者以及学术研究者带来新启示。

 

专题四 聚焦大兴: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14-wenzh.jpg

潘峰华副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理学院副教授潘峰华以《生物医药产业风险投资的空间和网络分析——以上市企业为例》为题,做了主题报告。他介绍,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追逐高利润、失败容忍度高的风险资本的支持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报告以133家被投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为样本,搜集对其进行风险投资的机构信息,对生物医药产业风险投资进行空间和网络分析。主要结论是:首先,生物医药产业的空间布局方面,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以上海、苏州、台州、南京、杭州为代表,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其次,风险投资机构的空间布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集中于少数几个发达城市,与生物医药企业的分布相比,集聚性更强。再次,生物医药企业风险投资的网络特点方面: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风险投资事件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其投资机会丰富,是本地区风险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北京、深圳、香港风险投资机构跨区域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中西部少量城市通过参与投资,融入投资事件网络,增强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生物医药企业风险投资的投资行为特点方面:本地投资是VC机构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体现风险投资的地理邻近性。

15-wen.jpg

朱华晟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朱华晟教授以《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分析》为题,做了主题报告。创新网络具有产业和区域的异质性。生物医药产业属于典型的科学知识导向解析型产业,其知识的创新活动呈现社区性,这意味着城市间合作更为频繁,也会出现某些城市有集聚无网络的现象。朱教授研究团队基于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通过挖掘1990-2020年期间医药卫生科技、基础科学-生物学的合作发明专利数据信息,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和Gephi网络分析工具,分析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利用多维邻近性的分析框架,试图解释其形成机制。初步分析的结果得到下几点结论:(1)北京处于国内合作创新网络的核心地位,且与上海的合作创新活动活跃;(2)北京城市内部的创新网络呈现“中心-边缘”结构,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淀区和朝阳区,且存在空间溢出特征,大兴区和平谷区的创新活动有上升趋势;(3)企业和高校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主体,创新合作由“学-研”转向“产-学-研”;(4)地理邻近性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活动集聚的基础,组织邻近性是创新网络发育的驱动力,认知邻近性是不同创新主体创新网络形成和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16-wen.jpg

陈倩倩女士发言

清控金信资本投研总监陈倩倩以《生物医药领域投资案例分享》为题,做了主题报告。

报告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结合投资案例,阐述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她介绍,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需要长期、大量资金投入,同时新药研发成功率低,医药企业创新之路崎岖坎坷。风险投资基金是医药企业获取持续发展资金的重要渠道。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成功的生物医药企业无一不是与资本共舞,从新药研发阶段到药品获批上市,直至登陆资本市场后的并购重组,背后都有风险投资的影子。国内资本市场投资案例中,生物医药领域一直是风投活跃的主战场之一,创新是生物医药行业不变的主题。中国近年来的药政改革,不仅促使传统大型制药企业纷纷转型研发创新,还催生了一批“生而创新”的“小而美”的biotech类企业,他们构成了我国创新药行业的重要基石,其先进技术代表了我国未来创新药的发展方向,如CAR-T领域、基因测序领域、医疗信息化领域、以及CRO/CMO领域等等。科创板重点支持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为我国医药创新的基本层-广泛的小而美的生物科技类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资本发展条件,这将是中国生物创新公司的新纪元。

17-wen.jpg

童昕教授作调研报告

大会最后,由我院童昕教授做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调研报告:《不治已病治未病——从医药集群到健康集群》。报告中提到,生物医药产业是京津冀地区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协作新模式。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人才优势突出,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大批新药筛选、安全评价、中试与质量控制等技术平台,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一南一北”的产业格局——北部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南部主要集中在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研究、医疗服务等主要领域。

2019年北京明确生物医药产业为大兴区主导产业,是承载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成果转化的主要基地。北京大学产业集群研究小组对“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和“先进治疗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研究,于2020年8月-10月对大兴区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和先进治疗产业集群分别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产业集群结构、集聚机制及影响因素。报告着重对比了大兴生物医药研发网络与中医药产业网络的异同,提出传承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推动大健康产业创新发现,聚集式发展,培育本地创新网络。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感兴趣的老师同学可以扫描二维码,观看会议精彩回顾。您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会议回放专属链接,或者直接复制网址观看回放:https://wx.vzan.com/live/tvchat-1878515028?shareuid=306912135&vprid=0&sharetstamp=1604204933935

18.jpg